• 宗徒之长伯多禄的小史史料来源有二:一是《圣经》,一是教会的圣传。伯多禄在蒙召之前,名叫西满伯多禄(「盘石」之意,希伯来文为刻法)是耶稣给他改的名字(若1:42)。他与胞兄安德肋出生于加里肋亚湖北岸的贝特赛达城,身为渔夫。在第一次捕鱼的奇迹后,耶稣纔召他为宗徒,为渔人的渔夫(路5:8-11)。伯多禄在众宗徒中,连在耶稣的三位爱徒中,常居首位(玛10:2;17:1;26:37;谷5:37);他领受了元首职权(玛16:13-19)和耶稣特为他祈祷的预许(路22:31,32);在耶稣复活后,隆重地接受了管理全教会的元首职权(若21:15-17);在耶稣升天后,由《宗徒大事录》的前半部可知,他作了耶稣在世的代表,始终执行了他的元首职权。约公元43、44年,按宗12:17的记载:他「往别的地方去了」,大概是去了罗马。公元49年又出现于京,主持宗徒会议。随后曾到过安提约基雅(迦2:11-14)。再后,除知道他由罗马写了这两封书信外,《新约》经书再没有记载他的事迹。按欧色彼热罗尼莫的记载,他以后定居于罗马,在尼罗皇帝时,即公元67年,为主殉难而死,他的遗体葬于梵蒂冈山岗。圣教会定每年6月29日为庆祝他殉难的节日。
  • 伯多禄前书
  • 《伯前》的作者确实是伯多禄宗徒,因为在信首的致候辞内已明明写出;此外,古传说和书信内容也一致如此证明。若把本书内容和《宗》内伯多禄的讲辞作一比较,彼此间也十分相合。
  • 本书的收信人,是散居在小亚细亚北部的信友。写本书的动机,是因为作者听到该处的信友,不断遭受教外与犹太人的迫害,受着背弃信德的威胁(2:12;3:14-16;4:12-16),所以宗徒写了此信,为安慰他们的忧苦,坚固他们的信德,劝勉他们:困难无论如何重大,仍当善度真正信友的生活。
  • 本书写于巴比伦(5:13),即罗马(以巴比伦罗马,见默17章以及初世纪犹太人的作品)。写作的时间,大约是在尼禄教难之前,即公元63-64年间,其时保禄适在西班牙
  • 本书的希腊文虽间有族的语风,仍堪称典雅。全书的中心思想既是劝勉信友保持信德,效法基督的德表,善度信友的生活,所以内容方面几乎全是有关道德的言论,对教义问题,祇偶然涉及而已(1:3;3:18-22)。
  • 本书除致候辞(1:1,2),序言(1:3-12)和结尾语外(5:12-14),可分为四段:第一段:泛论信友应该善度真正基督徒的生活(1:3-2:20);第二段:分论信友对各级人士,以及彼此间应尽的义务(2:21-3:12);第三段:劝勉信友要追随基督的德表,忍受一切苦难与迫害(3:13-4:19);第四段:几项有关信友团体生活的特别劝言(5:1-11)。
  • 伯多禄后书
  • 由于《伯后》的语气与文笔和《伯前》有显著的不同,因而有不少人怀疑本书是出于伯多禄之手;不过这种怀疑实属多余,因本书信信首,明言写信人是伯多禄宗徒(1:1),并且在信内作者曾说自己瞻仰过耶稣显圣容(1:17,18)。前后二书的语气与文笔之所以不同,圣热罗尼莫认为是作者用了不同的代笔人,大部份学者皆以此说为是。
  • 《伯后》的收信人与《伯前》相同。作者写本书的动机,似乎是因接到了有关读者的一些消息,得知他们所处的环境较前更为恶劣,此时,除遭受政府方面的迫害外,在教会以内也发生了不少错误思想,因有些假教师潜入教会,扰乱信友(2:1-3,11)。所以作者写这信的目的,除安慰鼓励信友外,特别是为驳斥那些假教师的谎言谬论。
  • 本书写作的时间,按1:14所记,应在作者逝世前不久,即约在公元66-67年间,其时保禄大约再度被捕入狱。写作的地方仍是罗马
  • 本书有不少地方与《犹达书》的内容相似,这极可能是伯多禄参考过《犹达书》,他认为《犹达书》所写的,颇适合他的读者所处的环境,因而采用了一些语句。
  • 本书除致候辞(1:1,2)和结尾语外(3:17,18),可分为两大段:第一段:劝勉信友注重修德行善的实际生活(1:3-21);第二段:特别驳斥假教师们的邪说谬论(2:1-3:16)。此外,读者读本书时,应注意伯多禄在3:15,16对保禄的书信所说的话。

Copyright @2021 - 2022 m.shengjing.la
圣经啦网版权所有